法律法规 > 地方法规 > 北京>正文页

北京市加快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进程,积极打造透明财政

2013-06-14 08:57:47文章来源:华夏会计网

722,北京市财政局依照法定程序在门户网站上公开了《关于北京市2010年市级决算的报告》等政府预决算信息。标志着北京市推动预决算信息公开、打造透明财政的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近年来,北京市在政府预决算信息公开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是信息公开坚持“首善标准”,不断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进程。在2010年公开44家部门预算的基础上,2011年公开部门预算的范围扩大到57家,并且率先公开了项目支出预算。今年3月,首次向社会公开了公务用车数量。今年以来,按照中央“大力推进地方财政预算、决算公开。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公开经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查批准的政府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并做好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等公开工作”的要求,细化2010年市级决算审议的内容,首次将决算草案细化至“款”级科目,并将市级“三公”经费情况纳入2010年决算报告,提交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和表决。722,市财政局在门户网站上将审议批准的决算信息按照法定程序及时进行了公开。北京市成为全国首个公开政府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相关信息的省级地方政府,体现了首都工作的“首善标准”。
    
二是从“类”到“款”,政府决算公开内容进一步细化。今年,我市在公开《关于北京市2010年市级决算的报告》、《北京市2010年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决算表》、《北京市2010年市级财政基金预算收支决算表》的基础上,将市级决算公开内容进一步细化,支出由“类”级科目细化到了“款”级科目,财政资金“花到哪儿了”更加一目了然。
    
三是从“无”到“有”,市级“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首次公开。“三公”经费是指因公出国()费、公务接待费、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财政拨款的情况。继中央单位陆续公开“三公”经费之后,我市克服汇总、统计等技术上的困难,首次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同时,对“三公”经费支出的具体安排、费用的人均使用等情况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经汇总,2010年,市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11.3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用1.3亿元;公务接待费0.9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9.1亿元(购置费3.3亿元,运行维护费5.8亿元)。2011年,考虑到我市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国际交流活动有所增加,水电费、物业管理费等公用经费标准有所提高,以及燃油价格上涨等客观因素,“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安排为11.4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公务车购置费用有所压缩,2011年预算安排数2.8亿元,较去年的3.3亿元减少了0.5亿元。
    
四是从“整体”到“局部”,部门决算信息也将首次公布。去年,经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我市首次公布2009年市级总决算相关信息。今年,实现了从“整体”到“局部”全方位公开。市财政局公开了2010年市级政府总决算、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总额和2011年市级政府总预算。此外,报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部门预算的42家市级部门(不含涉密单位),已进入部门决算批复程序,并将首次公开本部门2010年部门决算、“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
    
五是“公开”与“管理”同步,公共财政透明度逐步提高。近年来,我市在加快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进程的同时,坚持推进公开与加强管理同步,不断深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在围绕科学预算编制、严格预算执行、压缩行政成本、严控“三公”经费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努力实现预算管理“三个转变”,即从“重分配”到“重管理”的转变,从“重项目”到“重效益”的转变,从“力争资金”到“用好资金”的转变,着力打造“透明财政”、“效益财政”。 
    
下一步,北京市将继续推进政府预决算信息公开工作,不断提升财政工作透明度,真正让公众的监督融入公共财政的运行中,最大限度地接受社会监督。

联系我们 | 欢迎合作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