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向厅驻村扶贫干部学习的通知
厅机关各处室、直属各单位:
按照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要求,自2015年起,厅党组先后选派李洪新、刘春雨、王晓龙、杨方进、范玉金、雷永富6名同志,赴洮南市安定镇新兴村、福顺镇春华村开展驻村扶贫帮扶工作。四年来,6名驻村扶贫干部始终牢记党员身份和工作使命,敢于担当勇挑重担,克服困难扎根一线,以出色的业绩诠释了审计干部的初心和使命,扶贫工作得到了省委组织部和省扶贫办的充分肯定,受到了扶贫地区党组织和当地群众高度认可。在他们身上既体现了忠诚担当、敬业奉献、助困为民、务实求为的工作精神,又展现出新时代审计干部良好的精神风貌。经厅机关党委研究决定,号召全厅同志向厅驻村扶贫干部学习,恪守忠诚为党的政治品格,秉持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培塑解难帮困的为民情怀,坚持务实笃行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各项审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一是坚持胸怀大局敢于担当,进一步恪守忠诚为党的政治品格
审计机关不仅是国家机关,更是政治机关。全厅审计干部要始终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始终服从大局、服务大局,把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体现在做好本职工作上,转化为听党指挥、为党尽责的实际行动,时刻保持共产党员忠诚担当的政治本色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定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二是坚持勤勉精业公而忘私,进一步秉持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
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全厅审计干部要更加明晰职责,更加勤勉敬业,切实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政治能力、专业能力、宏观政策研究能力、审计信息化运用能力和审计成果加工提炼能力,切实提高“把脉问诊、对症下药”的能力。要带着公仆意识执审从审,先公后私大公无私,把全部心思用到审计工作上,履行好审计监督的新职责新使命,确保审计成果让党委和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让被审计单位信服。
三是坚持审为国家计益人民,进一步培塑解难帮困的为民情怀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鲜明表达。全厅审计干部要树牢“执审为民”的理念,在审计中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开展一切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抓起,着力揭示和推动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切实做到审计干部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四是坚持踏实肯干埋头苦干,进一步夯实务实笃行的工作作风
审计机关是监督部门,审计干部作风建设水平的高低优劣,直接影响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全厅同志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多到一线去,多到基层去,多到问题集中、困难突出的地方去,指导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要坚持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面对困难、矛盾无私无畏,敢于坚持原则,敢于较真碰硬,当好国家财产的“看门人”、经济安全的“守护者”,为实现吉林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审计力量。
附件:省审计厅驻村干部先进事迹
中共吉林省审计厅机关委员会
2019年9月30日
附件
省审计厅驻村干部先进事迹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从2015年开始,厅党组先后选派6名干部驻村扶贫,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帮扶工作,要求每名党员干部都要参与其中。四年来,驻村工作队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扎扎实实开展帮扶工作,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誓言。
主动请缨,奔赴扶贫战场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我省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后,面对组织的召唤、群众的需要,李洪新、刘春雨、王晓龙、杨方进、范玉金、雷永富6名同志积极主动地报名参加扶贫帮扶。这个看似简单的决定,背后意味着将与家人长时间分离,意味着自己无法时时在父母跟前尽孝、日日给予孩子陪伴教育。但这6名同志想的更多的是坚决响应组织号召,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们义无反顾地第一时间向脱贫攻坚战场进发。他们将驻村扶贫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立下脱贫攻坚任务军令状,签订“驻村帮扶责任书”,从思想上进行了誓师动员,迅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扶贫攻坚上,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开展精准扶贫上,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帮助群众脱贫上。自驻村挂职以来,6名驻村扶贫干部坚持以“一心为民,安心做事”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周日、没有假期,日夜坚守在工作岗位,坚持吃住在帮扶村,时刻同百姓群众打成一片、抱成一团。他们用执著背后的坚守、工作背后的辛酸、成绩背后的努力,扛起了脱贫致富的责任,为帮扶村经济建设及人居环境改善贡献了青春和力量。
不畏艰苦,扎根扶贫一线
“进了洮南府,全身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接着补。”“满脸笑容去家访,却被村民关上门”,这是当地自然条件和工作窘境的真实写照。扶贫干部吃饭需要自己做,衣服需要自己用手洗,夏天蚊虫飞窜,闷热整宿睡不着;冬天室外零下二三十度,而室内温度也有零下十来度,冻得蒙上被子不敢露头。比起生活上的不便,更难克服的是人情冷暖。初到帮扶村,他们确实感受到村干部和村民的热情和期盼,但这股热乎劲儿并没有持续多久。真正开展具体工作的时候,他们发现,村干部的态度有了微妙变化,更在意扶贫干部能带给村里多少资金和物质扶持,其他的都被当做指手画脚。村民说话也更直接更刺耳:“镀金的扶贫官,铁打的贫困村。”话里话外透露着对扶贫工作的不信任、不理解、不指望。面对这样的情况,扶贫队员走家串户了解群众需求和想法,积极宣传讲解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协助村委会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和做好贫困农户建档立卡工作,指导村干部立足当地实际,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帮扶责任,落实帮扶措施;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原则,帮助村“两委”科学制订并组织实施扶贫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根据贫困村的实际和需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发展资金,争取帮扶项目,动员和引导群众参与规划制订、项目实施和工程监管,积极增加农户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同时,协助上级党委、政府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指导村“两委”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服务效能,提高村级民主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协助村“两委”抓好农村社会管理,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增强村“两委”凝聚力和战斗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年多的时间,他们用真情搏真心,用实干搏理解,用成效搏信任。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跟村干部和群众打成了一片。
真心为民,破解扶贫难题
“究竟如何真正的为百姓做点实事,如何在结束驻村工作后让老百姓感受到真扶、真帮,达到老百姓真满意”,是扶贫队员思考最多的问题。想到组织交给的重任,他们反复学习扶贫工作政策规定,上网查找资料,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扶贫就要先扶志。扶贫队员坚持每周一升国旗、唱国歌,开办农民夜校,教技能,组织脱贫致富的村民上台讲经验,引导“等靠要”思想严重的村民转变观念,激发内生动力。利用闲暇时间组织村民对《帮扶工作手册》和《吉林省惠企惠民政策手册》及相关政策进行学习,让惠农政策在老百姓这里落地、生根、发芽;鼓励他们发展牛、羊养殖业,让家家有致富产业,人人有致富门路。因地制宜助推驻点村特色产业发展,提高贫困农户经济效益,帮助培育致富带头人。除正常开展下屯入户等日常扶贫工作和努力推动扶贫产业项目外,扶贫队员还亲自参与插秧、种地等农村生活,既体验了农村生活,又及时了解村民的困难和需求,通过亲身经历,言传身教,感染村民勤劳致富。驻村扶贫工作最难的还是怎样让老乡的腰包鼓起来。扶贫队员从人口、教育、低保、务工、收入、社保、健康、养殖、种植、住房、饮水等情况入手,全面了解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倾听农户发展意愿与想法,与老百姓面对面分析家庭的优势和潜力,针对农户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因户因人施策。由于“一户一策”新要求的不断补充,他们不断地入户走访,进行资料的查漏补缺,每户不少于3遍。在合理安排时间下,利用白天入户5-6户,晚上加班进行梳理形成电子版,持续了约半个月之久。扶贫队员得出了两个扶贫村基本农田贫瘠、村民收入来源单一、产业结构不优、基础设施薄弱、思想观念落后的结论。找准病因后,开始对症下药。结合当前形势发展和贫困村实际情况,经过多次研究、考察,最终确定在新兴村实施桔秆生物质燃料加工、有机肥厂等项目,注册“农满仓”杂粮杂豆品牌,并引导村民发展蒲公英种植,增加农民收入。确定在春华村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光伏扶贫等项目,实现年人均增收1500元,真正把扶贫产业变成造血、致富项目,打赢脱贫攻坚战。
不辱使命,扶贫成绩斐然
四年来,6名扶贫干部人均累计驻村800多天。800多个日夜的辛苦付出,换来的是沉甸甸硕果。2017年春华村脱贫摘帽,全村实现水田全覆盖,同时发展稻田养鱼,并对全村泄洪区以外6150亩耕地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形成了可持续的生态发展模式。建设党群服务中心550平米,修水泥路4.91公里,修建围墙6333米,道路两侧硬化18000平方米。投入49万元建设菜地基金扶贫项目,村集体年收入从2015年3万多元增加至目前15万元,贫困发生率降至0.9%,贫困户的农合参保率达100%。“井井通”“田间路”“深施肥”等工程也将在今年全部完工。2018年新兴村脱贫摘帽,实现庭院经济“整村推进、一村一品”,户增收200-1000元不等,建设日光温室大棚子16栋,当前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4.8万元。通过圆梦牧业、光伏电站、圆梦合作社等项目实现每年为贫困户分红,村民腰包一年比一年鼓,贫困发生率降至1.25%。协调资金95.6万元,打抗旱水源井113眼,实现全村耕地抗旱井全覆盖。通过谋划街路硬化、亮化、美化等一系列美丽乡村项目,修水泥路12.7公里,修建沿街围墙4000延长米,争取基础设施改造资金200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92眼,修建两处屯内休闲文化广场,栽植了柳树、杨树、梧桐、丁香等景观树种。如今走在新兴村和春华村,直观的变化是山村变美了,水泥路实现了户户通,村子更整洁,村民更富裕。
扶贫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扶贫干部已经带领村民完成了脱贫摘帽任务,但是他们没有停歇,继续找产业铺道路谋长远,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让扶贫村真正摆脱贫困落后面貌,让贫困人口“脱真贫、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