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进力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同期、好于预期,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的目标,财政经济持续向好势头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一、财政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国民经济增长显著加快
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完成8205.5亿元,同比增长14.6%,增幅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71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4404.3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330.2亿元,增长12.4%。
1.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省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达367.5亿元,增长20.1%。加大惠农强农政策落实力度,全省财政部门于3月底前,将34亿元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全部发放到农民手中,共597万农户、2050万种粮农民受益;省财政比上年提前1个月拨付农作物良种补贴5.3亿元,全力支持春耕生产。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5847万亩,增长0.8%。全省猪肉产量107.4万吨,增长2.8%;牛肉产量24.5万吨,增长4.5%;羊肉产量5.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禽肉产量53.1万吨,增长8.2%;禽蛋及牛奶产量达121万吨和45.3万吨,分别增长2.8%和4.6%。
2.工业生产增长较快,企业效益大幅提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0%,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支柱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全省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支柱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3%,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8.2%,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8.9个百分点。全省工业产品销售率97.7%,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680.8亿元,增长39.9%;实现利税1323.9亿元,增长65.8%;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677.5亿元,增长1.2倍。亏损企业亏损额从上年同期的134.9亿元下降到90.5亿元。全省货物运输量7.4亿吨,增长16.1%;港口货物吞吐量3.4亿吨,增长24.4%,其中,集装箱吞吐量459.4万标箱,增长22.3%。
3.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产业投资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85.2亿元,增长28.7%。分产业看,第一、三产业投资增速明显加快,分别增长33%和34.7%,比第二产业快9.9个和1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所占比重为48.7%,减少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所占比重为47.8%,提高2.1个百分点。分所有制看,国有经济增势强劲,全省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540.8亿元,增长41.1%,高于全省投资平均增长水平12.4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23.8%,提高2.1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增速低于国有经济,增长25.3%,但比重仍占投资的三分之二以上,为76.2%。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全省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394.4亿元,增长36.3%。其中,商品住宅开发投资1011.3亿元,增长37.1%;商品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235.4亿元,增长27.7%,商品办公楼开发投资43.5亿元,增长51.6%。商品房销售面积2478.7万平方米,增长31.5%;商品房销售额1051.9亿元,增长48.7%。商品房平均售价为4244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3.1%。
4.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200.6亿元,增长18%。扩大内需政策继续发挥促进作用,惠民政策的出台与落实使居民购买力进一步释放。城镇实现零售额2947.4亿元,增长17.9%;乡村市场零售额253.2亿元,增长18.1%,增幅高出城镇0.2个百分点。汽车消费持续升温,家电下乡等扩大内需举措稳步推进。上半年,全省限额以上批零企业中汽车类零售额增长3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增长31.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增长24%。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95元,增长11.5%,高于一季度0.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623元,增长10.4%,高于一季度0.8个百分点。
5.外贸出口增速加快,引进外资势头良好。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390.1亿美元,增长47.2%。其中,出口208.8亿美元,增长47.8%;进口181.2亿美元,增长46.6%。在出口总额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46.9%,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9.5%。全省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2.2亿美元,增长9.5%。其中,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50.2亿美元,增长56.5%,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额的61.6%。
(二)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10亿元,增长32%,增幅同比提高18.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地方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中居第8位,高于东部十一省市5.7个百分点,位居第3位。全省各项税收收入完成750.1亿元,同比增加181.8亿元,增长32%。分税种看,增值税完成89.2亿元,同比增加10.3亿元,增长13%,比一季度提高7.2个百分点;营业税完成210.4亿元,同比增加54.1亿元,增长34.6%;企业所得税完成95.6亿元,同比增收31.8亿元,增长49.8%,比一季度提高3.6个百分点,主要是上年同期基数较低及企业生产企稳回升、工业品出厂价格快速上涨等因素使企业利润增加的影响;个人所得税完成34.8亿元,同比增加8.4亿元,增长32%,比一季度提高8.5个百分点,主要是企业经营状况好转,职工工资奖金、股息、红利等发放增加,房地产市场活跃使房屋转让所得大幅增长以及加强征管等因素的影响;契税完成76.6亿元,同比增收24.5亿元,增长47%,主要是商品房销售额增长、二手房交易活跃,以及2009年契税税率下调的优惠政策到期、今年按原有税率征收等因素的影响。
(三)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完善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管理,积极调整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取向,重点支持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218.2亿元,增加238.4亿元,增长24.3%,支出增幅高于全国地方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继续扩大政府公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完成146.7亿元,同比增加28.8亿元,增长24.4%;深入推进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设,教育支出完成155.6亿元,可比口径增加25亿元,增长19.2%;支持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完成291.2亿元,同比增加56.6亿元,增长24.1%;大力支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医疗卫生支出完成47.8亿元,同比增加5.5亿元,增长13.1%;支持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支出完成8.6亿元,可比口径增加1.2亿元,增长16.3%;大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完成159.2亿元,同比增加52.8亿元,增长49.7%;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农林水事务支出完成90.9亿元,可比口径增加12.5亿元,增长15.9%。
(四)县域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全省各级财政继续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取得明显成效。上半年,省财政拨付8.8亿元,支持全省44个县(市)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税收增量返还等一系列财政体制扶持政策,增强县级财政实力。全省44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704.8亿元,增长2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0.2亿元(原财政体制),增长49.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9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增幅11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省44个县(市)中,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超过50%的有28个县(市),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超过100%的有2个县。
(五)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生产价格涨幅较大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累计上涨2.2%。其中,城市上涨1.9%,农村上涨3.5%。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五涨三落,食品上涨5.7%,烟酒及用品上涨0.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2%,交通和通信上涨0.1%,居住上涨3.1%;衣着下降3.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7%。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累计分别上涨8.7%和8.8%。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辽宁建设
民生支出继续扩大,全省直接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438.5亿元,占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3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共新增保障性廉租住房4532户,发放租赁补贴3334户。就业进一步扩大,帮助3.1万名就业困难人员、31.6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和2.2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率达到90%,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零就业家庭继续保持动态为零。实现实名制就业67.4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67.4%;城镇登记失业率3.6%,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提标、扩面、统筹工作有序推进,新农保试点稳步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开始实施。第十二届全运会筹备工作全面启动。
二、财政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复杂的一年。虽然上半年实现了“双过半”的目标任务,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复苏,但复苏基础尚不牢固,进程也不平衡,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从我省自身来看,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工业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从增速上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逐步回落,上半年增长20%,增幅比一季度回落2.1个百分点。从产品价格上看,目前钢材价格比4月份回落600元。从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看,受铁矿石、电价、煤价提高影响,钢铁、装备制造、建材、化工等行业生产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房地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大
虽然我省房地产市场保持了基本平稳的发展态势,但受国家调控政策影响,房地产投资增速比一季度回落6.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5.4个百分点。下半年,由于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继续实施调控,沈阳和大连因房价上涨过快可能带来国家的严控及消费者信心下降等因素影响将逐步显现,我省商品房销售存在下降的可能,由此将对全省税收和以投资类产品为主导的工业行业带来较大影响。
(三)城乡居民增收缓慢
虽然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绝对额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有所扩大;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低于全国水平2.2个百分点,由于去年粮食减产导致今年销售量下降和农民出售生猪价格有所下降等因素,将对全年农民增收带来一定影响。
(四)利用外资增速回落较大
今年以来,外资增长不稳定,呈现逐月走低趋势。特别是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增幅比前5个月回落12.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14.3个百分点。其中,6月当月实际利用外资下降15.4%,比5月份回落47.7个百分点。主要是韩国、日本、美国、台湾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在我省投资下降所致。
(五)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
从上半年情况看,财政收入虽呈快速增长态势,但增幅逐月回落,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而下半年,为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等一系列工作部署,需要增加大量的财力支出,财政收支矛盾较大。
三、下半年财政经济走势判断及工作措施
下半年,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全面准确把握当前形势,既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仍未消除,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约束仍然较多,更要看到中央新一轮加快东北振兴和两大国家战略的政策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下一步工作要密切关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继续坚持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在扩大开放中扩大内需,在深化改革中调整结构,在发展经济中改善民生,确保完成年初确定的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两个不低于”的目标,全面完成“十一五”各项工作任务。
(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1.切实增强投资拉动作用,努力做大经济规模。继续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千方百计完成年初确定的固定资产投资目标。重点抓好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推进工作,以大项目带动投资增长,提高投资效率。
2.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争创现代产业新优势。瞄准国内外产业发展前沿,以产品和技术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运用信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冶金、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培育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全面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工作。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鼓励工业企业实行非核心业务服务外包,促进高端服务要素集聚和服务企业集群发展。
3.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理念,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快发展。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一县一业”,全面完成设施农业、畜牧、水产、林业倍增计划,加快培育更多的“全国第一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全面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提升城镇聚集产业、聚集要素、聚集人口能力,加快县城改造和建设步伐。
4.强力实施两大国家战略,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进一步放大两大国家战略的政策效应,不断优化发展空间,使两大战略区域实现率先发展,建成在全国有影响的经济增长极。深入落实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推动沿海各市一体化发展,尽快把国家战略优势转化为政策优势,迅速掀起新一轮沿海经济带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热潮。进一步发挥沈阳中心城市作用,以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核心,以八城市一体化发展为主线,以新城、新市镇建设为重点,推动重大改革先行先试,深入推进沈抚同城化。
(二)坚持改革创新,增强经济内生发展动力
1.加大产业技术创新和企业自主创新力度,积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机遇,以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为中心任务,以培育科技特色产业基地为重要载体,聚集创新要素,实施重点跨越,推动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引领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提高自主创新、综合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形成更多自主知识产权,争创更多自主品牌,推动由“辽宁制造”向“辽宁创造”迈进。
2.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持续较快发展提供新引擎。加大国企兼并重组力度,加快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金融服务领域,推动民营经济提升速度、做大总量、提高质量。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壮大市县财源,增强基层保障能力。改革投融资体制,支持地方金融发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搞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试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3.巩固扩大利用外资领先优势,创新外经外贸增长模式。要在努力稳定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引导外资投向,尤其注重引导外资投向新兴产业和产业的高端环节。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打好出口攻坚战。着力拓展“走出去”的规模和空间,打造境外投资并购新优势,推动合作开发向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拓展。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1.加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努力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沿海省份平均水平。继续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和城乡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工作,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努力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2.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各类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3.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强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及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扎实推进第十二届全运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加快城乡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及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加快推进村屯整体改造。
(四)严格财政收支管理,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1.加强组织收入工作,确保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深挖税源潜力,加大重点税种的征管力度,向管理要收入;严格税收执法,控制减免税,严厉打击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提高非税收入统筹力度;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原则,坚决制止虚增财政收入的行为。
2.优化财政支持结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继续加大对重点领域投入,加大基本建设投入,进一步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继续给予税费优惠等扶持政策,支持实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支持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3.强化支出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有关规定,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积极争取中央补助资金,严格控制预算追加,确保财政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