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经济法规
关于印发江苏省财政厅农业处201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市、县(市)财政局,省级农口有关部门:

现将《江苏省财政厅农业处2010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供参考。

附件:江苏省财政厅农业处2010年工作要点

年三月九日

附件:

江苏省财政厅农业处2010年工作要点

我省2010年财政支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中心任务,继续加大三农投入,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农村新一轮实事工程的各项决策部署,支持沿海开发战略实施,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夯实三农发展基础,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同时,进一步改革创新,强化管理,推动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检查、绩效考评四位一体的财政支农资金监管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持续增加财政支农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按照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三个优先的要求,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投入,建立财政支农支出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民生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高效现代农业的投入,确保中央、省出台的扩大内需、新一轮实事工程等重点项目投入政策的落实到位。继续坚持两高于,一确保的考核要求不放松,对市县财政支农投入按季进行考核。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建立预算执行进度分析制度,确保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尽快落实到农民手中。同时,进一步改革创新,继续探索和完善资金整合、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等机制,引导和带动社会各方面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的支农投入格局,为农业农村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创新机制、完善政策,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一)以沿海开发为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 实施意见》精神,重点支持沿海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沿海地区淡水资源保障和防洪防潮能力。全面建成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实现向连云港送水目标。完成海堤 达标工程建设任务。加快实施泰东河工程。起步实施川东港整治、卤汀河拓浚工程、泰州引江河二期以及部分区域重点河道和供水工程建设。继续支持农村饮水安全 工程建设,解决4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省政府十一五期间解决1200万人饮水安全目标任务。继续支持小农桥建设,计划改造小农桥5500座。根据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要求,以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实行集中投入,整体推进,全面推进重点县建设。继续推动建立水利工程管护机制,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二)完善扶持政策,助推现代农业产业升级。

1.继续支持高效农业增量扩面。在继续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增量扩面的同时,集中财力重点支持规模大、基础设施配套、生产加工能力先进、辐射带动范围广的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发展,推动我省现代高效农业由铺天盖地,走向顶天立地。把符合规划的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区建设,列入省级高效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为地方搭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平台。根据沿海发展规划和推进苏台农业合作的政策要求,2010年 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专项资金,重点向符合条件的沿海市县和苏台农业合作园区、农民创业园倾斜。继续做大做强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整合资金投入,抓 住关键环节,突出支持优质稻米、设施园艺、特色水产等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紧紧围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支持农垦企业现代农业建设,发挥其示 范带动作用。

2.支 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支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对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向全国范围进行公开招标,联合攻关,继续支持行业共性的关键技术项目及探索性项目研 究。依托农业三项工程项目,通过公开征集、基层推介、招标择优的方式,重点推广一批技术成熟的、覆盖面广的重大技术,继续支持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依托农业 实用技术培训项目,支持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业生产开展指导服务。

3.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做好农产品例行监测工作,加大对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力度,监测结果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布。围绕百姓的餐桌,继续支持农产品从产地餐桌的质量控制。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等品牌培育补助。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划定试点工作。

4.扶 持合作组织发展。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加大投入,优先支持列入政府优先扶持名录的农民专业合作 社,支持有产业支撑、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能够实行二次分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扶持成长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补助资金主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 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服务。

(三)支持农民就业创业。研究推动支持农业就业创业的政策机制由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探索建立以结果为导向,分层次、差别化的农民培训补助政策体系,积极会同主管部门研究推广以奖代补模式,对经培训的农民取得国家职业技术技能鉴定证书后给予补助,通过技能鉴定把住培训质量关。提高技术含量高、培训成本高、符合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导向的工种的奖补标准,促进农村劳动力培训从数量型向素质型转变。继续整合培训资金,2010年开始中央阳光工程与省级农民创业培训项目进行整合,侧重于当好农民的培训;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侧重于农转非农的培训补助。

(四)完善政策机制,规范涉农补贴资金管理。按国家要求继续落实好各项补贴政策,规范工作流程。完善良种补贴政策,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从2010年开始,我省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农作物良种补贴全面采用现金补贴的方式,通过一折通发 放给农户。农机补贴政策实现有进有退,对省内基本饱和的机型,逐步退出补贴范围。控制补贴比例,研究针对不同机型采取定额补贴的方法。补贴对象上,向农机 合作社、服务组织和大户倾斜,引导购机农户加入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机具使用效率。加快补贴资金兑付进度,严格资金管理,规范购机行为,提高责任意识。

(五)支持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建设美好家园。加大对农作物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的支持力度,在全省全面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工作,省财政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完成任务好的示范县、推进县给予补助。继续支持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加大对绿色江苏建设的投入,根据上年实际造林面积,按照结果引导的资金分配原则,实行以奖代补,全面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全省绿化覆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按照省政府六大工程建设的要求,继续推进村庄绿化示范村建设。提高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每亩由2009年的15元提高到20元。

(六)建立奖补机制,支持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及各类服务组织建设。2010年,省财政将整合现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资金,改变以往一项任务、一个专项、分散投入的模式,科学划分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职能,根据因素法综合测算并建立对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支持政策。按照中央、省关于建设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的要求,对部分达到五有要求,人员配备、办公场所、仪器设备、试验基地基本到位的乡镇或区域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经考核后,省以上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同时,通过项目的形式大力支持全省各类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开展各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三、拓宽渠道,深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

即要巩固现有支农资金整合成果,更要丰富整合形式,形成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一是从预算编制环节入手开展资金整合,提前研究2011年 预算编制计划,提高资金整合的合规性;二是鼓励各市、县财政自主开展资金整合,省财政将研究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市县开展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建 立面向全省的支农资金整合的考核评价制度,对整合成效显著的地区实行考核奖励。三是围绕规划开展整合,发挥财政部门的职能作用,以规划为引导,在相对集中 的区域内协调不同来源渠道的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四是围绕专项资金进行整合,当前财政部设立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和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就 是为资金整合搭建了平台,各级财政部门要利用这个平台,整合相关的专项资金,统筹支持各地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四、完善制度,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精细化管理水平

按照财政厅党组关于建立完善内控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强化制度建设,规范各项业务流程,抓住关键控制点,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检查、绩效考评四位一体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系,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一) 完善制度建设。规范预算编制、执行,出台关于加强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的指导性意见。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报账制,强化项目主管部门的责任,研究分类报账 的办法,规范报账流程和报账凭证管理,报账制管理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有效衔接。出台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修订省级现代农业、农机补贴、秸秆还田等 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强化项目申报管理,财政部门要把好申报立项关,对有条件的项目,要推行项目库管理。要规范招投标管理程序,尽量推行公开招 标。

(二) 完善省直发展项目资金管理。一是尝试合同管理的方法,通过合同约束项目单位按预算用款报账;二是研究统一省级项目管理费提取标准和使用管理的办法;三是加 快省直发展项目支出进度,在专项资金批复后,及时提出项目实施和拨款申请的时间要求,对专项资金结余,要分清情况予以结转使用或收回后统筹安排;四是加强 对省直发展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省级农口计财部门提高报账管理的规范性。

(三) 强化监督检查,积极开展支农资金绩效考评工作。采取监督检查、检查性调研、绩效评价等方法,对重大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完善政策。 一是计划对小农水、秸秆综合利用、涉农补贴等项目进行检查,规范资金管理;二是对高效农业、农村清洁能源、农民培训等执行期限较长的专项资金进行检查性调 研,结合基层情况的变化,逐步调整、完善政策;三是会同省级有关部门继续完善考评指标体系,丰富考评工作手段,同时建立奖励激励和责任追究机制,充分发挥 考评结果对预算编制和专项资金管理的指导作用。

五、完善财政支农各项基础工作,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

一 是开展创新政策和前瞻性课题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改进工作、完善办法、引领创新,省厅将下发关于加强财政支农政策调研的指导性意见;二是加强宣传和信 息交流,利用财政简报、财政部支农动态以及其他宣传平台,及时将重大政策的贯彻落实、支农工作的亮点等信息进行宣传交流,争取各界的理解与支持;三是加强 干部培训工作,制定中长期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计划,举办多种形式培训班、讲座,开展业务交流,提高农业财政干部的政治、法律、业务理论水平,提高实际工作能 力,提高整体素质,力争用2—3年的时间将各级农财干部轮训一遍;四是规范财政行为,积极推行政务公开、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提高财政支农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五是加强干部队伍和作风建设,牢固树立心怀百姓、服务三农的思想,带着深厚的感情支持三农工作,把改进机关作风、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摆到与业务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常怀敬畏之心,常修为政之道,常思贪欲之害、常固宗旨意识,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工作作风过硬的农财干部队伍。